还坚持喊“赵勇下课”?还在吵着要“朱婷归队”?说真的,这画风像极了球迷们输球后的标准操作——情绪烤串三连发,酸、辣、咸一把抓,热闹是热闹,就是冷静有点稀缺。
但你认真琢磨没,咱整个女排现在是啥配置?一支“自带青春buff”的新生军团,青春到什么程度?场上主力平均年龄直接刷榜,国内国际都鲜见。看看名单,17岁的二传张籽萱,20岁的殷小岚,17岁的接应杨舒茗,副攻也就19、20岁,主攻吴梦洁、庄宇珊22岁,唐欣刚21,这踏马妥妥大学新生组个排球社的阵容,放在国际大赛赛场上,敢不敢信?脑补一下,刚脱下校服,已经要端上奥运周期的课桌了。
难怪有时候场上动作不够丝滑,配合常“卡壳”,一传防守能互撞——这可不是演偶像剧抢男主,是队友还没磨合够,经验真的槽点多。可球迷看球,大多还是恨铁不成钢,老想着“一觉醒来,女排世界第一”的童话剧情。但人哪有一蹴而就的?法国队教头埃尔南德斯的采访点破:有高度、有速度,就是经验薄。你说法国人说得真不中听吗?咱心里清楚,这批小姑娘不就是上来长见识的吗?说白了,世锦赛就是让她们开开脑洞、碰撞大场面的。
不过,讲到这里很多人就疑惑了,那为啥赵勇后面又紧急征召了李盈莹?难不成还是怕成绩太难看?小李上场,球迷的期待立马爆棚,翻回那句老口号:“女排精神不能丢”、“拼出来、打回来!”可问题是,李盈莹状态怎么样,大家都知道,带伤上阵,风险超大,她自己也是咬牙拼,这不就明摆着在赌吗?真有成绩就全世界歌功颂德,要是一失败,马上批评声翻倍。赵导也是不容易——左右难做人。
再捋一遍,这阵子女排在世锦赛的表现还真不意外,想想看,小组赛就和墨西哥、哥伦比亚拉锯,竟然还各丢了一局,淘汰赛遇法国,压力值直接拉满,赛场上手忙脚乱,多次攻传脱节,被拦网摁得抬不起头,看电视都给我捏一把汗。可细想下去,这不也就是咱成长该交的“学费”?青春风暴席卷,哪有不磕绊的?
拿阵容举个例子,主攻这个点,吴梦洁和庄宇珊是公认的潜力股,但法国队拦网果断,庄宇珊的身高差被无限放大,屡屡卡住进攻点。再看看发球,除了李盈莹和张籽萱能冒冒头,其余大多随便一拍,法国的接应哪有压力?一传稳了,人家边攻轮番发力,咱自己后排根本招架不住。那种节奏崩盘的窘迫,什么铁血精神都得靠边站,年纪轻轻瘫坐场边,镜头一转全是挫败。
你说打不过法国能不能理解?其实全队有身高有冲劲子,就是一股子稚气怎么都散不掉,遇上想拼的对手,起起伏伏画面太真实,像没做完作业还被老师点名的一群娃娃。其实还是那个老理儿,他们要的是未来,是2028洛杉矶,甚至2032布里斯班的赛场。现在给她们压力?你能强按快进键不?
这些年大家除了吐槽,还有多少真正陪着女排渡过低谷?每逢换帅,新人一上场,一溜评论都说支持改革,支持锻炼“敢用新人”的勇气,过两天输了球就要“赵勇下课”,这逻辑搁职场,老板肯定血压飙升:你夸我敢变革,咋变着变着你又骂我不争气?这不是耍双标吗?
更有意思的,说到“朱婷归队”,好像朱婷就是万能解药,仿佛只要她回来女排可以逆天改命。朱婷多强没人否认,可你不问问她伤情怎么样,心情怎样?年龄是不是还顶得住?更何况,要真回来了,她能不能立即跟上这一代小姑娘的节奏?队伍会不会又变回“靠朱婷一人挑整座山”的单打独斗?说到底,体育不是靠神话支撑走到辉煌的,还是点滴积淀,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磨合、配合、成长,都是冠军路上的必答题。
其实,咱们早就该换个思路:允许新生代犯错,允许她们在大赛失手。你以为顶级球队就一夜登顶、不栽跟头?想想曾经的美国女排、意大利女排,有几支不是磕磕碰碰一路跌爬,才成了后来的常胜将军?现在的中国女排,不就是20年前的她们?如果一输球就否定“革新者”,那谁敢为国家队输血培养新人?这不是恶性循环嘛。
说白了,这支女排是在提前给四年、八年后铺路,而不仅仅是为今年的世锦赛成绩陪跑。现实很骨感,可未来没准能让人惊喜。“耐心”这个词说起来嘴都磨破,关键时刻却几乎无人愿意拿出来发酵。谁都想立刻体验“一鸣惊人”的快感,但你想啊,当年朱婷刚冒头时,多少人也是观望、怀疑、甚至不看好,却是一步步成长为世界巨星的。现在的吴梦洁、张籽萱、唐欣、杨舒茗,会不会也是下一个闪耀的名字?谁知道呢,对吗?
球迷有情绪,理解。喜欢女排,关心成绩,这没错。只是,总在失利时喊“换帅”“呼唤大腿归队”,其实是陷进过去老路不肯出来。要是真指望“换谁都能立刻见效”,你信吗?体育赛场可没这顺风顺水的剧情。球员要磨合,球队要成型,教练也要试错调整,犯点错误天经地义。连咱们吃饭还要翻翻菜单,揣摩下肚子馋什么,教练带队难道不用试试哪两道小菜合口味?
到这里,你该明白,世锦赛的失利其实是一面镜子,反映的不是个人能力、教练水平单一问题,而是整个中国女排革新、换代的必然过程。这批“小女排”,她们当下能打成什么样,已经把能力都亮出来了。有遗憾、有不舍,那也是“成长的烦恼”。别怪她们稚嫩,别只图一时成绩,真正的爱,是舍得给她们时间。
你也许会说,这种鼓劲的话听多了有点虚。可你回头再看,每一支王者之师,哪支不是凭借“输得起、熬得住”走上高峰的?大家一边追求女排精神,一边却不愿耐心见证新生代蜕变,这逻辑让人心塞。能撑下去的,不光需要冠军荣誉激励,更要球迷说一句:不怕输,咱们等你们长大。
说到最后,打比赛,谁不想赢?但一代人的崛起,绝不是靠一场胜负做决定。她们需要更多包容,也需要被允许慢慢强大。嘴上说支持,心里却在催促——这不是爱,是焦虑,是短视。
嗓门那么大,不如抬头问问,谁没有年轻、胆怯、跌倒的瞬间?中国女排的故事,还在起点,这一场失利又何尝不是一次珍贵的试练。或许下一次,他们能交出不一样的答卷?你愿不愿意再等一会儿,继续做她们坚强的后盾?
说实话,这样的青春阵痛每一队都会有。女排姑娘们挥汗如雨、流泪也好、笑闹也好,梦想的篇章还早着呢,还远着呢。别急着下结论,别拿他们当情绪垃圾桶。让成长继续,给青春点个赞?
你觉得女排未来几年能闯出怎样的新天地?会不会有意料之外的惊喜?欢迎留言,和我一起聊聊你的看法!
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